中医问诊是辨证施治的核心环节,其中“望闻问切”四诊中,问诊尤为关键。古人将问诊经验凝练为《十问歌》,涵盖寒热、汗、头身、二便、饮食、胸腹、耳聋、口渴、旧病、病因十大维度,为中医诊疗提供系统化指引。掌握这十问逻辑,不仅能帮助患者理解自身健康信号,也能为日常调理提供科学依据。

一、问寒热:辨阴阳盛衰
寒热是区分病邪性质与阴阳失衡的关键指标。
寒:恶风(遇风发冷)、恶寒(加衣不缓解)、畏寒(加衣可缓解);
热: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;
寒热关系:恶寒发热(外感风寒)、但寒不热(阳虚)、但热不寒(实热)、寒热往来(疟疾或半表半里证)。
二、问汗:察表里虚实
汗液反映人体阴阳与气血状态。
表证:无汗为风寒束表,有汗为表虚或表热;
里证:自汗(阳虚)、盗汗(阴虚)、战汗(热病转折)、绝汗(阳气将脱);
局部汗:头汗(湿热或阳明热盛)、半身汗(中风或痰湿阻滞)、手足心汗(脾胃湿热)。
三、问头身:察外感内伤
头为诸阳之会,身连十二经脉,外感内伤均会引发症状。
头痛:风邪(疏风解表)、火盛(清热泻火);
身痛:湿邪困阻(祛湿通络)、气血瘀滞(活血化瘀);
乏力:气虚(补气健脾)、血虚(养血安神)。
四、问二便:判脏腑功能
二便与脾胃、肾、肝、肺等脏腑密切相关。
大便:便秘(热结或气阴两虚)、腹泻(脾虚或湿热)、便血(肠道湿热或脾不统血);
小便:尿频(肾虚或湿热)、尿痛(膀胱湿热)、尿少(肾阳不足或津液亏虚)。
五、问饮食:测脾胃盛衰
脾胃为后天之本,饮食异常反映脏腑功能失调。
食欲不振:脾胃气虚(健脾益气)、湿邪困脾(燥湿运脾);
消谷善饥:胃火炽盛(清胃泻火)、消渴病(滋阴润燥);
厌食油腻:肝胆湿热(清利肝胆)、胃气上逆(和胃降逆)。
六、问胸腹:辨脏腑病位
胸腹为脏腑气机运行枢纽,症状关联心肺、肝胆、脾胃。
胸闷:心肺气滞(行气宽胸)、痰湿阻肺(化痰宣肺);
胁胀:肝郁气滞(疏肝理气)、肝胆湿热(清利湿热);
腹胀:食积(消食导滞)、气滞(理气和中)。
七、问耳聋:知肾气盈亏
肾开窍于耳,耳部症状反映肾气与脏腑虚实。
耳鸣:肾虚(补肾填精)、肝火上炎(清肝泻火);
耳聋:突发为实证(通窍活血),渐发为虚证(滋肾养阴)。
八、问口渴:察津液输布
口渴与津液盈亏、输布障碍相关。
口干欲饮:热盛伤津(清热生津)、阴虚火旺(滋阴降火);
渴不多饮:痰饮内停(温化痰饮)、湿热蕴结(清热化湿)。
九、问旧病:溯疾病根源
既往病史与家族史可揭示体质倾向与复发风险。
慢性病:如糖尿病(消渴)易伴口渴多饮;
过敏史:哮喘(肺气虚)易因外感诱发。
十、问病因:定治疗方向
明确病因是辨证施治的基础。
外感:风寒(辛温解表)、风热(辛凉解表);
内伤:情志失调(疏肝理气)、饮食不节(健脾和胃)。
《十问歌》是中医问诊的智慧结晶,通过系统化询问,可精准捕捉疾病线索,为个性化调理提供依据。日常养生中,若能结合自身症状对照十问逻辑,便能更主动地维护健康,实现“治未病”的预防理念。
中医问诊是辨证施治的核心环节,其中“望闻问切”四诊中,问诊尤为关键。古人将问诊经验凝练为《十问歌》,涵盖寒热、汗、头身、二便、饮食、胸腹、耳聋、口渴、旧病、病因十大维度,为中医诊疗提供系统化指引。掌握这十问逻辑,不仅能帮助患者理解自身健康信号,也能为日常调理提供科学依据。

一、问寒热:辨阴阳盛衰
寒热是区分病邪性质与阴阳失衡的关键指标。
寒:恶风(遇风发冷)、恶寒(加衣不缓解)、畏寒(加衣可缓解);
热: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;
寒热关系:恶寒发热(外感风寒)、但寒不热(阳虚)、但热不寒(实热)、寒热往来(疟疾或半表半里证)。
二、问汗:察表里虚实
汗液反映人体阴阳与气血状态。
表证:无汗为风寒束表,有汗为表虚或表热;
里证:自汗(阳虚)、盗汗(阴虚)、战汗(热病转折)、绝汗(阳气将脱);
局部汗:头汗(湿热或阳明热盛)、半身汗(中风或痰湿阻滞)、手足心汗(脾胃湿热)。
三、问头身:察外感内伤
头为诸阳之会,身连十二经脉,外感内伤均会引发症状。
头痛:风邪(疏风解表)、火盛(清热泻火);
身痛:湿邪困阻(祛湿通络)、气血瘀滞(活血化瘀);
乏力:气虚(补气健脾)、血虚(养血安神)。
四、问二便:判脏腑功能
二便与脾胃、肾、肝、肺等脏腑密切相关。
大便:便秘(热结或气阴两虚)、腹泻(脾虚或湿热)、便血(肠道湿热或脾不统血);
小便:尿频(肾虚或湿热)、尿痛(膀胱湿热)、尿少(肾阳不足或津液亏虚)。
五、问饮食:测脾胃盛衰
脾胃为后天之本,饮食异常反映脏腑功能失调。
食欲不振:脾胃气虚(健脾益气)、湿邪困脾(燥湿运脾);
消谷善饥:胃火炽盛(清胃泻火)、消渴病(滋阴润燥);
厌食油腻:肝胆湿热(清利肝胆)、胃气上逆(和胃降逆)。
六、问胸腹:辨脏腑病位
胸腹为脏腑气机运行枢纽,症状关联心肺、肝胆、脾胃。
胸闷:心肺气滞(行气宽胸)、痰湿阻肺(化痰宣肺);
胁胀:肝郁气滞(疏肝理气)、肝胆湿热(清利湿热);
腹胀:食积(消食导滞)、气滞(理气和中)。
七、问耳聋:知肾气盈亏
肾开窍于耳,耳部症状反映肾气与脏腑虚实。
耳鸣:肾虚(补肾填精)、肝火上炎(清肝泻火);
耳聋:突发为实证(通窍活血),渐发为虚证(滋肾养阴)。
八、问口渴:察津液输布
口渴与津液盈亏、输布障碍相关。
口干欲饮:热盛伤津(清热生津)、阴虚火旺(滋阴降火);
渴不多饮:痰饮内停(温化痰饮)、湿热蕴结(清热化湿)。
九、问旧病:溯疾病根源
既往病史与家族史可揭示体质倾向与复发风险。
慢性病:如糖尿病(消渴)易伴口渴多饮;
过敏史:哮喘(肺气虚)易因外感诱发。
十、问病因:定治疗方向
明确病因是辨证施治的基础。
外感:风寒(辛温解表)、风热(辛凉解表);
内伤:情志失调(疏肝理气)、饮食不节(健脾和胃)。
《十问歌》是中医问诊的智慧结晶,通过系统化询问,可精准捕捉疾病线索,为个性化调理提供依据。日常养生中,若能结合自身症状对照十问逻辑,便能更主动地维护健康,实现“治未病”的预防理念。
